Quantcast
Channel: 郭梅的博客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

2009年三月期刊综述

$
0
0

《女人制造》《我的宝贝儿》

郭梅

本期经眼期刊:

    2009年第2期的《当代艺术》、《小说月报原创版》,2009年第3期的《作品》、《书城》、《书屋》、《万象》、《西湖》、《读书》、《鸭绿江》、《北京文学》、《长江文艺》、《人民文学》、《上海文学》、《传记文学》、《中国国家地理》、《北京文学·中篇小说月报》,《流行阅》总第2期,《新周刊》总295期,《三联生活周刊》总520期,《作家·长篇小说春季号》

   

 

一个朋友告诉我,这期的《小说月报原创版》特别好看,肯定会被多家选刊选载的。果然!几个中篇都可圈可点,如邓刚的《娶个媳妇上东炕》写快退休的 高德夫教授难耐鳏居之苦,接受同事建议,故意找了个农村妇女谷穗儿做保姆,没想到儿子高天却爱上了谷穗儿的女儿谷粒儿。高德夫以为,把女儿嫁进高家是谷穗儿的“阴谋”,于是,他狠心赶走了谷穗儿。他的收录机里,谷穗儿还在唱儿歌:“咚咚锵咚咚锵娶个媳妇上东炕……”。故事并不复杂,但技巧圆熟老辣,于无声处刻画出人心的褶皱和阴暗。其中,最值得在此复述的,莫过于谷穗儿大败吕副校长夫人的那一小节:吕副校长有个多动症儿子,他家发出的噪音多年来令全楼人敢怒而不敢言,但农村妇女谷穗儿的一通“以暴制暴”却成功地令吕家铺上了地毯……,极微妙极精彩!孙瑜的《女人制造》写“剩女”卓文琦在自己的精心策划下终于成功地成为单亲母亲的故事,而故事所包裹的内核则是卓家三代女人的心路历程,清晰而犀利。卓文琦对儿子的生理学父亲说:“与你无关。”但是,儿子的名字“青”却是因为那人姓蓝……作品的语言有一份暗哑隐忍而又遮掩不住的美,例如:“余晖翩然褪尽的天空像一域谢幕的丝绒,淳暗的深蓝消隐过日下的姹紫嫣红,尚未出演夜晚的繁盛奢华。从十七层的高度鸟瞰楼下的华灯初上,市井江湖沙盘样小巧精致,芸芸众生穿梭往来于十字路口,雨前蚂蚁般琐碎、忙碌,观者却生出些许隐遁桃源的边缘感”,这,是卓文琦的心境,亦是作者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和心态,读来让我暗暗称绝。天津女作家刘敏的《看戏》(《北京文学》)以一场芭蕾为“舞台”,演出闺蜜玲秀和丽雅之间的一台好戏。单纯而不通人情世故的玲秀因为得罪了一个男人而下岗,而非常了解这段旧事的丽雅却和那个男人有了工作之外的私人关系。手帕交的多年情谊被功利的需求击得粉碎,被遗忘的,又岂止是玲秀原本打算送给丽雅的羊绒衫?!

陈希我的《母亲》(《北京文学·中篇小说月报》)让我读得魂飞魄散,因为他写在母亲生命的临界点,女儿们陷入了两难的绝境:救,还是不救?救,是生不如死的折磨;不救,又怎忍心怎狠心怎下决心?!相信这是任何一个没有经历过尊长垂危的读者无法真正理解的,但却让近年来一直奔波于医院路上的我产生了极强烈的体己之感!这样的文字,根本不需要雕琢不需要结构,就是最有力量的。

    海飞一直是讲故事的高手,这次也不例外,给读者讲一个《欢喜》(《鸭绿江》)的故事——要过年了,杀猪佬皮根宝和妻子苏月娥一直在外忙碌,一个给人杀猪,一个帮人掸尘,直到除夕才回家。他们的主顾中,有人因为三年没回来的儿子回来了,欢喜,所以就要求皮根宝再杀一头猪。可是,杀猪佬夫妻俩回到家,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给独生子上香——他在一个月前离开了这个世界。看到这,才知道前面的一切为的就是铺垫这最后的几行。结尾有点欧·亨利的味道,似出意料,其实又在意料之中。徐岩的《小旅馆》(《西湖》)写一对再婚夫妻跟踪儿子去一个小旅馆,担心他干出格的事情,就托记者曝了小旅馆的光,于是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。其实孩子们的行为并非父母所想的那样,他们在派出所争着说自己是主谋,这个细节让父母感喟,也温暖了父母的心。滕肖澜的中篇《我的宝贝儿》(《上海文学》写银行小杂役在股市最火的时候死死守着积蓄,就为他有个弱智的女儿。其情深深切切可敬可悯,只是,结局是,他在最高点入市被深套;她的另一中篇《倾国倾城》(《人民文学》)则讲了一个银行白领间钩心斗角的故事,职场的腥风血雨加上女人之间的真情假意,使得故事有些曲折复杂,不细看不行。而且,很有意思的是,那心计极深不惜把自己丈夫也放进赌局里的女人偏偏芳名“圆圆”,而被挤出局的傻女子却名唤“鹰”,这,也许是作者故意为之的吧。

    劳马的《哎咳哟》(《作家长篇小说春季号》)颇波俏:小说写人,写具体的人,有名有姓,虽小却真。易清华的《当灵魂远逝》(《作品》)颇为特别,作者以真实的寻死者海明威、川端康成、阮玲玉等作为引子,叙写“你有美丽得使你爱愁的日子,你有更美丽的夭亡。”当然,喜欢流行文字的读者还可以选择《流行阅》,它这一期叫《时光计》,封面淡雅灵动,很吸引人,头题是曹昇《嗜血的皇冠——光武皇帝刘秀的SHOW》。

不喜欢小说的读者也许会爱上《老舍着装的历史内涵与精神表征》(徐德明,《书城》),它透过老舍选择着装(中装/西装/中山装)的数十年历史演变,分析其中蕴藏的民族、国家立场的暗示与政治态度的表达,视角之独特令人拍案,其文字的舒缓从容间又蕴着历史的深情和哲理的回望,意思恰好,恰恰好。黄裳的《也说汪曾祺》(《读书》)说汪先生的人生就像他的一篇散文题目《未尽才》,毕飞宇的《“你看看,又回来了”》(《万象》)怀念陈乐民先生,聂鑫森的《悼亡之痛》(《长江文艺》)则抒发文坛同龄人故去的痛楚,无不是朴素深情的文字。《空谷幽兰为底开——“坤伶大王”刘喜奎的北洋故事》(孙红侠,《传记文学》)写一个做女人顶天立地、做女伶也不曾摧眉折腰的奇女子,图文并茂。而最特别的是《向党向人民请罪》(李慎之,《书屋》),它是已故的作者在1957年写的长篇检讨……

最后,请看《新周刊》新颁布的2008中国电视榜告诉我们中国电视重振了自己的传播价值,从娱乐工具回归到媒体属性;请听《中国国家地理》为你讲述中国三条大江源头的故事,或是看看旺堆和他的女儿们所代表的西藏巨变(《三联生活周刊》)。同时,建议您跟随《当代艺术》去欣赏悲情歌剧《阿尔辛娜》和舞蹈剧《寻·你我》,相信定会不虚此行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
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

Latest Images

Trending Articles





Latest Images